温国辉将广州打造成智能制造最佳发展地
2023-03-17 来源:贵阳机械信息网
温国辉:将广州打造成智能制造最佳发展地
1月10日上午,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政府领导班子,温国辉全票当选新一届广州市市长。会议闭幕后,温国辉出席了记者见面会。
温国辉表示,刚刚闭幕的“两会”,是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党代会精神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评价肯定了上一届政府的工作,也分析了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提出了新一届政府未来五年和2017年的工作目标任务,对加快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推动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谈广州实力全球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名副其实
记者:近来,网友对国内一线城市的排名比较关注,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您作为市长,如何评价广州这座城市的实力?广州的优势是什么?您带领的这届广州市政府,将如何推动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
温国辉:去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广州定位为“广东省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其中有3个关键词:“重要”、“国家”、“国际性”。这个定位凸显了广州在全国中心城市序列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国家赋予广州参与全球竞合,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任务和职能。
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社会各界支持的结果。2016年,广州经济总量达到1.95万亿元,增长8.1%。经济规模是实力和优势表现之一。不过,我更想和大家分享广州其他方面的实力和优势。
首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赋予广州的定位,国家“十三五”规划已把北京、上海、广州明确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全球城市中,港口和机场均能进入前二十名的,只有6个城市,如洛杉矶、上海、新加坡等,广州是其中之一。2016年,广州机场吞吐量达5960万人次,全球第16位;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5.4亿吨,全球第6位,集装箱达到1875万标箱,全球第7位。作为全球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广州名副其实。
第二,作为千年商都,广州拥有“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同时,广州已先后5次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目前在广州投资的世界五百强有288家。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良好,大家熟悉的微信、唯品会,都诞生于广州。
第三,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公元前214年就已建城。两千多年来,广州作为岭南、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其地位从来没有被动摇过和改变过。广州集中了全省三分之二的高校,77%的科研机构,全省绝大多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在座的你们,也是全国实力最强的,广州媒体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对此我感到骄傲。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医疗、人才、文化资源是有底蕴和厚度的。
第四,广州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高水平建设“三中心一体系”。去年全市新增高新企业2800多家。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文指出,“广州是创新沃土,已经迅速成为科学家、研究者和产业界共同研发高科技产品与创新的中心”。
第五,社会治理方面,我们通过市民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取得了不少经验。广州的公益慈善,是城市“爱的GDP”,评价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在城市治理、建设、管理等方面,坚持共建共享,让市民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广州的城市运行成本优势突出,尤其是房价和企业运营成本,宜居宜业。去年全市一手房销售均价1.66万元,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的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比全国、全省分别低2.9元和1.9元。
去年底,我看到南方+有一篇报道,用交通、互联网、外贸、金融、房价等五个维度、五个方面的大数据解读广州核心竞争力。我很认真地看完了,资料非常翔实,例子非常生动。这篇报道抓住广州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知识、人才、创新等方面,以大数据的角度对广州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阐述,我非常赞同。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广州发展还有不少短板,兄弟城市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甚至追赶的好做法、好经验。未来5年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期,本届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是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努力使全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下一步,广州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合作,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全面依法行政,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确保201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广州能够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谈治理交通拥堵审慎研究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
记者:广州将如何缓解交通拥堵?是否会推出机动车“限外”政策?在停车场建设及收费管理方面有哪些新措施?
温国辉: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大家都很关心,也是两会热议的话题。一直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治理交通拥堵问题。近年来,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公共交通发展、完善交通路网,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推行差别化停车收费,也包括智能服务。
2016年全年广州晚通勤拥堵指数为7.42,是“中度拥堵”水平。日均拥堵指数5.8,属于“轻度拥堵”水平。与同量级城市比,缓解拥堵成效优于同量级城市的水平。但总的来说,我们缓解拥堵的任务依然比较重。
下一步怎么办?我们将以推进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广州市创建国家级“公交都市”为契机,综合治理交通拥堵问题。
首先,坚持公交优先的理念,重点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把出租车、水上巴士、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的补充,通过这样的城市共同交通体系推进交通建设。同时,我们要持续地控制车辆运行总量,在持续做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网约车的运行规范和监控。
第二,要坚持“建管结合”。“建”就是下大力气建设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推动地铁、市政路桥等交通工程,打通交通瓶颈路段,完善道路结构,改善路网微循环。“管”就是加强交通秩序管理,特别是严格执法,把对拥堵点的管理作为重中之重。
第三是“综合治理”。重点推动“五类车”治理,解决大的商圈、专业市场周边交通问题,引导全社会提升绿色出行比例,同时通过教育深化交通安全文明出行、文明驾驶。
关于“限外”的问题,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我们从来没有说排斥限制广州周边城市正常车辆的出行需求。同时,大家也要考虑到,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城市本身的承载力客观状况,和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发展的客观情况,必须对中小客车总量进行管理和控制。
我们管理和控制的对象是实际在广州使用的外地车牌的车辆,外地车牌本地化是我们下一步要管控的对象。这次“两会”,有政协委员提出了解决方案。下一步,我们希望也有媒体、市民、专家甚至周边城市的方案。我们会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审慎研究对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的措施。
说到智能停车和收费的问题,广州现有的停车泊位存量加增量,确实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汽车停车需求。汽车的需求,特别是停车位,是固定的,而停车是动态的、运动的,有“潮汐现象”,所以矛盾突出,这点我们要正视。
怎么缓解停车位的矛盾,这次两会大家也了解到,我们准备推进《广州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规定》的立法工作,主要在增量和存量上做文章。增量方面,一是明确居住小区、医院等新建停车场配备标准,二是要利用好现有的公园、公共广场、地下空间;三是发挥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建设停车场。存量方面,准备用“互联网+智慧停车场”的技术挖掘存量。
目前全市有1700多个停车位加入了共享使用,接下来,我们要组织车位所有者、车辆所有者、车场管理者和软件技术提供商走到一起,搭建共享平台,让停车资源得到发挥。至于停车费,一句话,用差别化停车收费来调控停车需求,按照“路内高于路外、中心区域高于外围区、拥堵时段高于通行时段”的原则,来优化服务收费标准。
1234下一页>